基因检测对肿瘤治疗有帮助吗?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被证实能够给部分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成为抗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肿瘤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基因检测是什么

基因检测是采用各种测序方法对人体的组织(病理)、血液、或其他体液内的DNA进行检测,从而获得基因位点、分析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的技术方法。

(二)为什么要进行基因检测

在理论上,基因检测有以下作用:1.找到变异基因:癌细胞中不少基因是变异的——有的基因缺失了,有的基因重复了。基因检测可以把这些变异的基因找出来,仔细分析,可以协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选择、辅助监测疾病复发和耐药、预估生存期等。2.确认病症:有一些非常难以确诊的肿瘤,需要依靠特定的基因检测协助确诊。3.遗传检测:针对普通人群,它能决定我们是不是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同样也会告诉我们,究竟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遗传的概率有多大,例如筛查遗传性癌症。

在实际的抗癌应用中,基因检测有以下作用:首先,它可以为患者指导靶向药的选择:使用靶向药物前,除抗血管靶向药外,都需要基因检测,根据结果选择对应适用的靶向药,例如EGFR突变的肺癌用易瑞沙、特罗凯,HER2扩增的乳腺癌、胃癌用赫赛汀,BRAF突变的恶性黑色素瘤用维莫非尼,KIT基因突变的白血病、胃肠间质瘤用格列卫等等。需要说明的是,不能一概而论哪种检测结果可以用靶向药,也是就是说,针对检测结果显示野生型还是突变型,但不同肿瘤可能对使用靶向药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肺癌突变型可以用靶向药,而肠癌野生型可以用靶向药。在其他方面,基因检测还可以提示化疗的敏感性;用于疾病的复发和耐药的监测;TMB分析是否适合PD-1治疗等等。

(三)如何选择基因检测套餐

1. 并不是所有靶向药都需要基因检测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靶向药在使用前都需要基因检测。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药,例如安罗替尼、仑伐替尼、瑞戈非尼、呋喹替尼、索拉非尼、阿帕替尼、舒尼替尼、卡博替尼、西地尼布、贝伐珠单抗等靶向药,并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检测。

2. 基因靶点有明确的靶向或免疫治疗可用时,该基因靶点必选

如果某一基因靶点有着明确的治疗方案指导意义,那么在进行基因检测时,我们应当尽量包含进去。若你选用的基因检测产品没能一次包含这些位点,极有可能在将来还要重新加做,所以要尽量提前准备好。例如,NCCN结直肠癌指南中建议,KRAS基因检测为野生型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一线治疗可以选择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其中的KRAS基因就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该选择检测的基因靶点。

此外,临床上常用的预测免疫治疗有效的指标主要包括PD-L1表达的高低、微卫星的稳定性(MSI)以及肿瘤突变负荷(TMB)。这些治疗方式都有相应的基因靶点进行检测。曾有专业人士这样评价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如果一款新研发出的药物仅对5%的患者有效,但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相应检测把这5%的患者精准地筛查出来,那么这款药物的效果就可以说是“100%”。

3.有正在研究中的新疗法时,可以酌情考虑其靶点的检测

目前肿瘤的靶向治疗是研究的重点。除了尚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的基因靶点外,已经有大量基因靶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对于患者而言,则可据此选择基因检测项目,来明确自身是否符合某项临床试验的要求。另外,随着靶向药的日新月异,每年都会有新的靶向治疗药物获批进入市场。所以,在新药上市之前做好基因检测的准备也许也是选择多项标记物进行检测的一个原因。

(四)基因检测的费用与外包

1.关于检测基因的数量与费用

基因检测公司会给出众多套餐自行选择,价格普遍不菲,具体费用要根据检测基因的数量而决定,有的做2个基因,有的做10个,还有的多达30个,价格从几千块到几万块(基因检测公司的检测费用均为自费、医保不报销)。如果一味地选择检测项目单一的基因检测,患者及家属有时会担心指导价值不足而耽误病情;但如果检测项目过多,高昂的检测费用又会让患者及家属捉襟见肘。因为不同肿瘤需要检测不同的基因,且各大指南都有详细的规定。所以,一般情况下,患者可根据上述原则做特定癌种指南推荐的若干个基因就行了,数量几个到十几个不等。对于经济水平较高的患者,如果想寻求更多跨癌种用药或者免疫治疗,可以选择做一个广泛的基因检测,例如TMB分析。

2.医院自身检测和专业基因检测公司的差异

因为医院自己的检测技术一般都是一代,检测的基因相对不多,且纳入医保的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些靶点基因。故现在医院也会对推荐市场上的基因检测公司,把相对复杂的基因检测外“包给”相应的检测公司,例如:华大基因、思路迪、吉因加、泛生子等公司,但价格普遍较贵。笔者认识一名病友,通过医院直接联系对接的检测公司进行基因检测需要花费19800元,但其最后通过自己联系朋友直接对接基因公司,最后花费9000元。可见市场价格之悬殊。

(五)基因检测的样本来源和准确率

1.基因检测的样本来源

在基因检测的样本来源方面,组织检测(如术中的病理)是目前检测的最主要标准。因为组织检测是经过大量实验数据验证和临床评估的,能很好地表现肿瘤的基因状态。但是,组织检测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介入科穿刺活检,对于患者来说会有一定的损伤。血液检测对于不便于做组织检测的患者来说,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血液检测只需要10-20ml血液即可,方便易行,患者比较能接受。

2.不同检测样本的效度

基因检测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准确率会有差异。笔者看到的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其准确率大概在90%左右。

效度是一个管理学中的概念,可以简要地理解为某一样本反映整体状态的准确率或达到实验目标的精准度。从检测样本的时间效度来看,如果有一年内组织切片的病友,还是优先考虑组织切片;没有足够的组织切片,或者肿瘤组织时间太长,或者怀疑原来的靶向药耐药、产生了新的突变、但又不便重复穿刺活检的患者,可以考虑用血液替代。笔者看到,在咚咚肿瘤科微信公众号上“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词:基础手册,一网打尽”一文中,对一般情况下检测样本的优劣顺序做了以下推荐:最近手术或活检新取的组织标本>1-2年内的组织标本>最新的血标本>2年以上的旧的组织标本(>表示优于)。

(六)关于靶向药的“盲试”

“盲试”靶向药,即不做相应的基因检测或基因检测提示不合适,却直接应用或继续使用对应的靶向药。目前,仍有不少患者因为缺乏肿瘤组织标本、或者担心检测费用,而“盲试”靶向药。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在基因状态不明的情况下,“盲试”靶向药的成功概率不能保证,很可能既花钱受罪又耽误治疗。

笔者去年在“企鹅医典肿瘤篇”看到过一篇名为《靶向药“盲试”、“盲吃”有效吗?》的文章。在该文中,提到了一些人“盲试”靶向药成功了——研究发现的一个所谓“优势人群”,她们是指亚洲、女性、不吸烟的腺癌患者。这个人群的EGFR突变率很高,可达60%,即可以应用靶向药。但即便是这种“优势人群”,专业界仍然不建议“盲试”靶向治疗。

(七)关于多次做基因检测

笔者这里所指的多次做基因检测是指,某一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如第一次在2015年、第二次在2018年)分别做了基因检测。也就是说,基因检测不是一成不变的,多年治疗后,也需要再次进行基因检测。笔者通过调研和思考发现,多次做基因检测原因有下面几点:

1.有助于提前发现肿瘤复发、提前发现肿瘤耐药

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与基因突变的不断累积和变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因果联系。因此,动态地检测组织或者血液或者尿液里的基因突变情况,有助于提前发现肿瘤复发、提前发现肿瘤耐药。

2.耐药后重新规划新的治疗方案

靶向药物的使用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耐药。患者在药物耐药、肿瘤进展以后,需要重新做检测耐药基因,以探讨下一步的用药方案。目前研究的比较多的就是肺腺癌患者的用药方案。因为肺癌的靶向药相对较多,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第一代靶向药耐药后,重新进行基因检测,对下一步靶向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3.无标准化治疗药物时探讨尝试更多药物

在患者末期无药可用时,有医生也会建议重新做一次广谱的基因检测,来筛查出更多可以用的靶向药。但这些药首批使用的是其他肿瘤——即该靶向药未在原本的治疗指南中列明。患者可以入组相关临床试验或进行非常规治疗。例如,笔者父亲曾在2015年11月进行过基因检测,提示KRAS、NRAS、BRAFV600E均无体细胞突变,即可以使用西妥昔单抗(爱必妥);2018年9月在肿瘤医院又进行HER2基因检测,探讨是否可以加入其他药物的临床试验组进行进一步的靶向治疗。


摘自: 《我们的抗癌之路》 作者:初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